我猜,能比头条活跃率更差的,只有微信通讯录里好友的活跃率。比起聊天工具,微信更像是社交工具。一种可以让你在陌生人交际中避免尴尬,展示友好的工具。至于你们日后是否会真的友好、是否还会继续联系,谁在乎呢?多数人加不加微信,日后依旧陌生。加微信似乎成了一种社交客套、社交流程和礼仪。
商务会谈中的社交客套
时不时在商务会议中,经由同事介绍,认识了其他参会人员。在彼此多半不尴不尬的寒暄中,在彼此暗暗抠脚的局促中,突然有一方提出,加个微信吧!这一句熟悉又恰逢其时的呼吁,立马就会得到对方的响应。接下来,就会听到熟悉的对话。
一方说:你扫我我扫你。
另一方自然就及时接茬:我扫你。
好了,微信加上了,尴尬虽然还在,但到加了微信为止,起码的寒暄和铺垫已经足够了,可以步入正题了!
新生培训的社交流程
很多初入职场或者刚刚跳槽的职场人,都要参加新人培训的。既是企业文化的学习过程,也是互相认识的过程。很多新人班都把加微信作为破冰的第一步。于是,微信群有了,好友也互相加上了。然后?没有然后了。培训班结束,各自回到各自部门。如果没有什么业务往来,基本这个微信好友就算是已经成为历史了。
唯一还能互动一下的,就是有一天曾经的培训班同学离职时,去他发布的朋友圈下点个赞。这种事,我都做麻木了,后来每次看到这种状态,都要去公司通讯录里查一查,当年那班同学,是不是只剩我了。
公司年会的社交礼仪
通常,公司年会,按照主办方的安排,很少能和自己部门的同事坐一起,都是不同部门穿插坐在一起。如果是剧院式摆法,还不算尴尬。如果直接是晚宴式摆法,那个尴尬劲,真像你去参加一些婚礼,一桌子上没一个认识的。有时候,为了打破僵局,那就只能唠嗑了。唠上一两句,总会有人提议,加个微信吧。
其实也都知道,这种微信加了,随着宴席散了,或许都不记得彼此的模样。之所以加,也就是礼节性互动,外加添加成功那一刻,夸赞一句对方的微信头像。比如我经常听到加我的人说上一句你老婆好漂亮。我真想让他撤回,重来,应该说:你俩真搭,哈哈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