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20年买房还是存钱”喜提热搜,而这恰是不少人的老大难。买房比存钱靠谱,房价涨得快,升值了还能赚上一笔;可手头上要是没有资金,遇到点什么事没钱应急怎么办?有好项目时没有启动资金又该怎么办?
钱在手里,怎么用才合适?选择困难症又犯了。我该如何选择,真是头疼。
“成年人不做选择全都要”盛传一时,却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资本。如果你说“抓阄”做选择,可不是人生不是简单考试。
我们大多是普通人,没有挥霍的资本。面对选择,我们需要有效抉择。
01
为什么要做“有效抉择”
秦文君曾说“人生是一个灿烂的过程,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,要做怎样的过客,那是每个人的选择。”人生怎样过,取决于我们的选择。人生没有倒退键,尽可能做有效抉择。
经济学里有一词叫机会成本。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,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。
我们所拥有的资源、时间、金钱等都是有限的,我们一旦选择得到某样东西,势必会放弃某些东西。
综艺节目《奇葩说》里有一位辩手—詹青云,她是哈佛大学法学博士。可在求学路上,在爱情和学业前,她选择了学业,舍弃了爱情。
在一期辩题为“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,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?”,她说到“在波士顿的街上走,看到满天的落叶飘下来,就那一瞬间我在想,为什么我要在最好的年纪离开你?”
言语间,她对她曾经的选择是有些后悔或遗憾的,可时间不能重来。
但她的选择错了吗?未必。哈佛求学之旅,重塑了一个她。人生不能悔棋,权衡取舍,做好每道选择题。
人生没有后退键,一旦决策只能向前。决策如此重要,怎么做有效决策呢?《行为设计学,掌控关键决策》为我们提供了思路。
02
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决策失误?
抉择很简单,关键在有效。为什么我们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?原因有以下几点:
- 思维狭隘
思维狭隘是指我们倾向于将选择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中,以二元化的简易思维看待选择。
换言之,仅在两个选项里做选择。比如说,和伴侣感情不和,我们会想“要不要分手”;工作不顺心,我们纠结“要不要离职”。选择固定在两个选项,思维很难跳脱常规。
“2020年买房还是存钱”,这也是思维狭隘。我们在买房还是存钱中做选择,没有考虑“是否有两者兼顾的方法”,又或者是否有其他选项。
- 证实倾向
证实倾向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,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,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。
也就是说确定了某个观念,会找上很多信息证明观念是对的,而不顾反对意见。
举个例子,我是很爱逛淘宝的人,属于月月必买的那种。每当我看到好看的衣服,纠结是否购买时,但最终结果是必买。这是为什么?这就是证实倾向。我在购买前,购买的想法已经确立。这时,我会寻找证据支持我的想法,比如这件衣服款式很好看、哪件衣服需要这件衣服搭配等等。
证实倾向可怕之处在于我要我的观念梦想成真,会为之寻找佐证的信息。一旦得出我想要的结论,还会庆幸我的决定是明智的。
- 情绪影响
生气暴怒时,朋友会劝慰说“不要生气不要生气,咱理智点别冲动。”为什么朋友会这样说?因为情绪会影响行为和决策。
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损失厌恶。当股票上涨,我们会很快卖出,担心下跌;当股票下跌时,我们却久久不愿抛售,因为厌恶亏损所以总觉得股票会涨回来。
我们做出这样的决策,正是被“厌恶损失”的情绪捆绑。抛下情绪,做理智的选择。
- 过度自信
自信是好事,但过度却未必。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,过度自信者,常常会相信自己的判断,高估成功的概率。
2019年初,自媒体大V咪蒙公众号号注销。文章《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》一夜刷屏,也成终结。网友发现文章端倪,时间轴错乱、人物关系以及校名都对不上。一篇文章导致一个大号轰然倒塌。
咪蒙公众号的结束不少原因在于她的过度自信。她以为文章杜撰不会被发现,以为歪曲事实不过小事,以为文章会持续爆发。
过度自信蒙蔽双眼,诱导做出决策。
03
怎么做有效决策
正常的决策过程通常包含四个步骤:面临选择、分析选项、做出选择、接受结果。面临选择时,思维狭隘限制选择范围;分析选项时,证实倾向使你搜集利于自己的信息;做出选择时,短期情绪常使你做出错误判断;接收结果时,对未来的走势过度自信。
那么怎么避免陷阱,做有效决策呢?这里给你介绍一种全新的方法,WRAP流程法或能助力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WRAP流程法的四个步骤。
- 拓宽选择空间
我们经常掉进“是或否”的陷阱,文章看到这里,如果你对“是或否”有警觉,我很开心,说明这篇文章对你是有价值的。如果没有,我想我需要强调一下,拓宽选择空间的第一步是“不信任是或否的决定。”
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保罗?纳特教授研究发现:52%的“是或否”决定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,而对于那些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的决定,这个比例仅为32%。
在看到“2020年买房还是存钱”等类似问题时,我们要质疑它—选项真的只有这两个?有没有别的选项?
如果找不到其他选项,可以采用“消失选项测试”—倘若不存在是或否,你可以怎么做?比如说,没有“买房还是存钱”选项,你可以用这笔钱做什么?这时的选项一定会比预期的多。
消失选项测试没有找到选项,可以尝试多目标追踪法—“兼顾二者,而非其一”的思考方式。
也就是从不同角度,考虑多个选项。
工业工程中有一项方法叫鱼骨图,从人员、机器、物料、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层层分析问题,找到解决方案。这就是运用了多目标追踪,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,而非盯着一个点找答案。
在运用多目标追踪法的同时,要注意避免选项过多。巴里·施瓦茨(Barry Schwartz)等心理学家表明了“超负荷选择”的危害,即人们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容易大脑停滞的倾向。
哥伦比亚大学的席娜·艾扬格(Sheena Iyengar)和马克·莱珀(Mark Lepper)进行过一个经典研究:他们监测了食品超市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。某天,超市内设立了一个可以试尝6种果酱的桌子,它受到了人们的喜爱;又有一天,超市摆放了一个陈列了24种果酱的桌子,比前一次还要受欢迎。但到了收银台那里却发生了令人惊讶的事:在6种果酱中进行挑选的顾客,他们掏钱购买一罐果酱的可能性比在24种果酱中挑选并购买的可能性高出9倍!看起来试尝24种果酱是很有趣的,但是从中挑选是令人痛苦的。这样的选择使人麻痹。
如果选择还是僵局,我们可以去咨询解决过问题的人。如何找到这个人呢?外部寻找是很好的途径。比如说和朋友聚餐订在哪家餐厅,这时我们可以去看大众点评上的推荐,又或者去美团上参考别人的评价。这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。
当外部寻找不能满足时,可以采用类比法或爬梯子法。从问题中提取“关键特征”,跳脱出当下的区域,向上找到有这一特征的区域。比如说,飞机起初是因为想要在天上飞的想法,而有这一“天上飞”的特征是鸟,对鸟加以模仿,这才有了飞机。
- 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
为了避免证实倾向的干扰,我们要学会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。那怎么进行检验呢?下面将介绍两种策略。
第一,我们要勤于想出搜集信息的方法,提出反面问题和考虑相反的情况。
人青睐听到正面信息,往往丢失负面部分。文章《有一种东西,它叫“愚蠢的问题”》的表明,问出尖锐的、反面的问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我们搜集到的信息的质量。比如说,去手机专卖店购买一部手机,导购员会全方位为你讲解手机的优点,只字不提缺点。如果你向导购员提问这款手机有什么缺点,导购员才会说到缺点。这时,了解到的信息更全面。
考虑相反的情况也就是说不要只聚焦于一面。比如说,2020年我要开咖啡馆,我会习惯性将目光聚焦在怎么让咖啡馆盈利。但咖啡馆失败的可能性是有的,这个情况是需要考虑的。如果咖啡馆倒闭,那么又会有哪些原因?我会有更好的对策应对。
第二,我们必须寻找正确的信息:用缩小法去寻找那些总结了他人经验的基本比率,用放大法去获取对现实更加细微的印象。
我们自身搜索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,借鉴他人经验可以避免信息失真。缩小法是指从大局分析,借用外部意见。基本比率是客观数字,这些数字是现成的。比如在淘宝上购物,你会看到各个淘宝店有一个关于宝贝描述、卖家服务以及物流服务的评分。从这个评分,我们就能大概了解到这家店的产品质量。
放大法相当于电影里的特写镜头,拉近看细节。用缩小法了解某个淘宝店的产品质量,再找到某个产品,细看产品评价。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产品的优劣势,再去权衡是否购买。
- 在做出决策前,留出思考的时间
由于愤怒、欲望和焦虑等短期情绪的影响,我们常常做出糟糕的决策。本能情绪很难抵抗,那我们该怎么办?我们在做决策前,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和思考。
在《行为设计学,掌握关键决策》一书中,提到一个方法叫10-10-10方法。我们要以三个不同的时间范围为基础对决定进行考量:从现在算起的10分钟后,我们对这一决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?再过10个月后呢?10年后呢?
如果我想领养一只流浪狗,这个决定行不行?这时我们要考量:领养流浪狗,10分钟后我是开心的吗?10月后,照顾狗狗仍旧耐心吗?10年后,我能接受狗狗可能逝去的消息吗?如果答案是正面的,我想这个决定是可行的。
在思考决策时,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你的核心重点。心理学有一个曝光效应,说的是人们会对自己更熟悉的东西产生偏好。在做决策时,我们很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偏好,忽视了自己的核心重点。
彼得·布莱格曼(Peter Bregman)提出一个方法—富有成效的干扰,即将定时器设置为每小时一响,然后在它发出哔哔声的时候问自己:“我是否在做自己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?”
这一方法会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重要的事情和志向,杜绝那些妨碍核心重点的相对不太重要的事情。
- 做好出错的准备
过度自信会造成对未来走势过于积极。未来设想太过美好,等到美好幻灭时,未必能成熟。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出错的准备。
数学学科里一个概念叫区间。有区间,则有区间上限和区间下限。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来预测未来。一旦决策执行,未来最好的情形则为区间上限,最糟的情况则是区间下限。明确区间上限和下限,有助于准备好对策。
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开咖啡馆的例子,区间上限是咖啡馆盈利开连锁店,区间下限是咖啡馆倒闭关门,亏本收场。
明确区间下限后,我们要知道事前析误—假设决策失败,造成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。以一个确定的未来为基础,利用“预想式回顾”进行反向推导时,人们能更好地解释一件事情有可能发生的原因。
如果咖啡馆倒闭,原因是选址问题、产品问题还是经营不善等等。
同时要做好事前预演,针对未来可能的种种结局,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。
如果咖啡馆经营得很不错,那时打算怎么做?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是继续这个规模还是开连锁或加盟店?事前预演可以引起我们对成功进行思考,做好迎接的准备。
最后要设置一个止损点,我们不能等到咖啡馆赔到血本无归再关门。一旦超过一定的金额数立即关门,确保损失最小化。
04
结语
哲学家培根曾说,“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,而不得要领的,却等于乱放空炮。”做好决策,人生大不一样。
在做出决策时,我们时常被思维狭隘、证实倾向、情绪影响、过度自信四个因素影响。运用WRAP流程法,可以避免影响因素。我们可以按照拓展选择空间、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、在做出决策前留出思考时间、做好出错的准备四个步骤进行决策,和思维陷阱大声说拜拜。
决策有陷阱,我们有方法。做有效决策,不白费力气。